
本报记者 于佳莉 杨澜是个聪明人,她永远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,如何做事。 7月30日下午两点,一袭黑色套装的杨澜出现在北大阳光公益创新论坛国际研讨会上,此次亮相不是以主持人身份,而是以东道主身份——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。 不知是否因为几天来高强度的节目录制,现场,杨澜的声带有些疲惫,声音也略微有些沙哑,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临场的发挥。从对“现在慈善公益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”到提出“阳光慈善”概念,杨澜用专业知识“征服”了来自国内外慈善界的人士。 热带雨林的“大、稀、弱” 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到今天,已进入一个多元化、快速发展的格局。 除了要有政府的法律法规、社会服务体系外,熟悉本地情况,运作快速高效,源于社区服务社区的慈善公益组织、以及支持和影响这些组织的慈善公益环境显得格外重要。 杨澜举例说,80年代的法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与美国长期以来提倡的小政府大社会不同的是,法国的民众和政治体制还是期待着比较强势的政府,当密特朗当上总统以后,宣布法国需要创建非常多的非营利的部门。 杨澜引用了密特朗那时的话,“政府无法向人民提供有效的服务,人民的需求各种各样,与本地情况高度相关,我们需要非营利部门来帮助我们。而这句话对今天的中国也是适用的。” 在中国,政府是强势的,拥有着最多的社会资源,不能否认这样的一种机制在社会动员方面以及持续经济的推动方面,包括中长期的社会发展规划方面都有着非常良好的作用,杨澜说:“但是同时我们的公益机构,我们的草根的慈善机构无法取得充分的发展空间。” 在杨澜看来,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“就像热带雨林一样”,有乔木、灌木、藤条、花、草、各种各样需要帮助的人群,形形色色基于社区、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,同时这些物种的繁荣又受到阳光、土壤和雨水的影响。 通过热带雨林的比喻,杨澜提出了目前中国公益事业所处的环境有三大特点:空间大,物种稀缺,个体能力弱。在她看来,“这个热带雨林发展成长的空间,拥有广阔天地,大有可为”。 但有很大的空间是否就意味着有繁茂的热带雨林,多样性的生态环境?她提出了否定看法。 美国现在有1100多万个非营利组织,涉及的领域非常复杂,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,从业人口达到900万人,而我国的慈善组织大概是30多万个,从业人员2万人。 此外,在公益资源的分配上,多数公益组织、慈善行为都集中在教育、扶贫、救灾等几个较为热门的领域。 慈善雨林需要多样化 “我国慈善这一热带雨林的‘物种’还是相对稀缺。”杨澜比喻,“不仅稀缺,物种的层次也比较简单,在一线做实事的组织多些,而做观察思考与评估,做能力建设,机构支持,倡导与影响的组织相对匮乏。” 杨澜对目前公益组织种类稀缺、物种层次简单体现出的脆弱性表示担忧。 “即使是这些相对稀缺的物种,也因为种种原因,在组织机构建设,服务于社区的能力上还有很大的不足,在公信力、工作效率、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上还有很多可以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的空间。” 她强调,公益组织除了自身需要健康成长之外,更需要有土壤、雨水与空气的问题,比如有政府的制度建设,公众对慈善公益的认识程度等。只有制度建设逐步完善,加强自身能力建设,才能够让更多的慈善力量、更多的爱心焕发出来,切切实实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。 2005年,杨澜注册成立了阳光文化基金会,她试图用一种理性成熟的方式将慈善变为长期的、可持续的自觉行为。 五年来,阳光文化基金会在公益这样一个不见天的热带雨林,究竟怎么做才能开辟出一条独特的道路,这也是杨澜经常思考的。“什么是我们擅长的?我们应该做什么?怎么可以最大程度的用好我们的资源与经验,体现出我们的应责力?” 杨澜提出了“阳光慈善”,她这样解释:一是要做慈善公益的支持性环境建设;另一层含义是要促进慈善公益组织的专业化与透明化。也就是说,我们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,成为土壤,成为雨水,成为阳光,让雨林中有更丰富的物种,生机蓬勃。而且我们希望这些物种,是专业化、透明化,有效率,有公信力的公益组织,能为弱势群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。通过影响有影响力的人,一起来探索慈善公益领域的支持性环境。用好的机制与环境,吸引优秀的人才,做对社会有益的工作。 | ![]() | 热点图片 点击排行 最新新闻 |